夜幕下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宛如一朵巨大的“石榴花”,在灯光映衬下熠熠生辉,开幕式以“奋斗新时代,奋进新征程”为主线,通过《民族根》《延安魂》《中国梦》三大篇章,将中华五千年文明、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化发展成就巧妙串联。
本届全运会共设35个大项、409个小项,既有田径、游泳等传统项目,也新增了攀岩、滑板等奥运新项,在已经结束的比赛中,多位年轻选手表现抢眼:
老将们的坚持同样动人,34岁的苏炳添在男子100米预赛中跑出9秒95,证明自己仍是亚洲短跑的标杆;产后复出的妈妈级选手刘虹在竞走项目中摘银,用行动诠释了“热爱可抵岁月漫长”。
与往届不同,本届全运会首次设立群众赛事活动,包括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19个大项,吸引了全国近万名业余选手参与,在西安城墙下的群众篮球赛中,65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带领社区球队一路闯关,他笑着说:“以前全运会是电视里的比赛,现在我们成了主角!”
组委会还推出“全运惠民”计划,免费开放部分场馆供市民体验,并组织冠军运动员进校园、进社区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指出:“全运会不仅是精英运动员的舞台,更要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引擎。”
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,本届全运会实施闭环管理,所有参赛人员需完成疫苗接种并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,赛事采用“5G+AI”技术实现无接触测温、智能消杀,并在看台设置“电子围栏”确保观众间隔就座。
后勤保障同样充满温度:运动员村提供智能送餐机器人、VR健身指导等设施,山东代表团举重运动员李雯雯在社交媒体晒出“机器人送来的陕西肉夹馍”,收获数万点赞,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通过视频致辞时称赞:“中国为大型赛事防疫树立了典范。”
全运会的举办为西安带来显著变化,地铁14号线、北客站枢纽等基础设施提前竣工,奥体中心周边新增绿化面积超600万平方米,据测算,赛事期间西安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%,酒店、餐饮、文创等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体育产业的升级,以“全运经济”为契机,西安签约体育相关项目23个,总投资达206亿元,当地企业研发的碳纤维赛艇、智能田径装备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,西安市市长李明远表示:“我们要让全运红利持续释放,打造‘西部体育之都’。”
9月27日,全运会火炬将缓缓熄灭,但体育精神的长跑永不停止,从1959年首届全运会至今,这场中国体育的“高考”已不仅是金牌的较量,更是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展示台,当00后运动员开始挑起大梁,当街头巷尾的健身设施成为城市风景,全运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,书写着“体育强国”的新篇章。
正如开幕式上那首《追梦》所唱:“每一次跃起都是对地心引力的反抗,每一次奔跑都在缩短与梦想的距离。”这场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体育嘉年华,注定会留下超越奖牌的珍贵遗产——那是关于拼搏的信念、关于团结的力量、关于一个健康中国的未来。